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即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
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在农村推行
殡葬改革,将农村死亡人员遗体火化,采取将骨灰葬于公益性
墓地,或深埋不留坟头以及树葬、花葬和不保留骨灰抛撒等方式的生态葬,其目的就是禁止乱埋乱葬,节约土地和林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改革愚昧落后的办丧习俗。
(一)有利于节约土地和林木资源。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0万亩土地变成
公墓和坟场,耗费木材500多万立方米。然而,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排名世界第113位;森林覆盖率不到14%,人均占有林地排名世界第118位。(一号文件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大殡、行大礼,丧事活动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用品琳琅满目,劳民伤财,这是农村丧葬的真实写照。在农村,旧的丧葬习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适应。推行农村
殡葬改革,就是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改革旧的丧葬陋习,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在农村因丧事活动而引发的民间纠纷时有发生。按照丧葬习俗,谁家有人过世,要在家里摆放2—3天,办理丧事时,鞭炮声声,哀乐阵阵,披麻戴孝,招摇过市,严重影响到其它村民的正常生活,因办丧而引发的土地、林地等纠纷比较频繁。为此,推行农村
殡葬改革,也有利于和谐乡村建设。
(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农村老人去世,大都因为身患多种疾病,大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将遗体火化尽可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范围,采取生态葬尽最大努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号文件对于“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1.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完善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
3.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4.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5.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6.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
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