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是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祭祖节日。今年寒衣节不寻常,是“三亥送寒衣”不做3件事,三亥是啥意思?怎么送寒衣?3件事分别指的是啥?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农历的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寒衣节和清明节、中元节被合称为“三大鬼节”,是传统文化里重要的祭祖节日。
今年寒衣节,不寻常是“三亥送寒衣,不做3件事”,分别指的是啥事呢?
1·十月初一祭祖、“送寒衣”源自何时?
农历的十月初一寒衣节,又叫“十月朝”或“暖炉节”等。据古籍中记载,秦朝时曾以农历十月为岁之首月,那时候的十月初一曾经是新年。
后来历法改变,十月又成了“腊月”,也就是古代的祭祀之份,后世便沿袭此俗,因此十月初一祭祖的习俗,源自最初的新年和腊祭仪式。
《诗经》中“十月涤汤,朋酒思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的记载,写的就是当时人们十月朔日祭祀、宴饮的情景。
到了宋代,十月初一又兴起了“暖炉会”的习俗,人们把这天称作“暖炉节”。此时天气已经寒冷,皇帝也在这天给文武官员赏赐冬衣、以示关怀。
百姓家也纷纷给长辈、亲人换寒衣、送寒衣,当然也不能忘了离世的亲人,于是人们也同样为逝者做好御寒衣物拿到坟前烧掉。
比如《东京梦华录》中就有“(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的记载,《武林旧事》里也称“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
只是当时人们祭祖时烧得是真的衣物,一直到明代以后才开始改为烧纸衣、包袱等。
2·十月初一“送寒衣”有啥讲究?
古籍《中庸》里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把“孝道”解释为两个方面,一是敬爱尊亲,二是事亡如事存。
因此,从宋代开始“寒衣节”的习俗就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给家人备棉衣,有人在外地时也要托人送棉衣、寄棉衣等。
另一方面就是给过世的亲人“送棉衣和钱粮”,希望祖先故人也能温暖越冬,不受严寒折磨。
最早人们“送寒衣”都是烧的真衣服,后来又以“冥衣”与生者相区别。大概是从明代开始,民间开始流行烧纸衣纸裤,以及鞋靴帽子等物。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得很详细,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曰寒衣。
同时也写清楚了烧寒衣的方法,称“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就是像寄信那样写清楚寒衣要送给谁;并且“新丧(逝三年内)白纸为之,曰新丧不着衣彩”。
在时间上,寒衣节的烧祭又与清明节不同,清明节要在上午阳气盛时去
墓地扫祭,寒衣节则不需要去
墓地,只用傍晚时分在家里或者门外路上烧祭即可。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里“送寒衣”一节中,也写得很清楚,称: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以五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3·今年寒衣节有啥特点?
今年的十月初一是癸卯年,癸亥月、乙亥日,到傍晚亥时就是“三个亥”。十月为“建亥”之月,月中所有的亥日都是冬季力量的聚集处。
“三亥”相逢水气强盛,寒气逼人,容易出现降温和阴雨天气。但古籍《四时纂要》中称:十月朔日风雨者,旱;夏水,麻子贵十倍;风寒,正月米贵,大雨大贵,小雨小贵。
“寒衣节”是给祖先送寒衣的日子,自然也是祖先取寒衣的时间,今年寒衣节“三个亥”,亥为阴极之位,代表此傍晚魑魅魍魉会比较多,而且亥日又是重日,这种力量会更加强盛。
所以古代人认为,这种日子傍晚之后不宜在外闲逛,同时“朔日不出门,望日不归家”,十月初一便是十月朔,不宜出远门。
同时亥月建亥,亥日也是建日,不宜动土或开仓,所以如果需要扫墓也不要动土,冬季土质松、动土不好。
十月初一寒衣节,今年寒衣“三个亥”阴寒气重,晚上不外出,以免寒气伤身;亥日为重日不婚嫁,当然也不远行、不动土、不开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