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4-12-21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讣告,也称讣文或讣闻。“讣”的原意是指报丧、告丧,“告”就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是由逝者家属或者所属单位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或者治丧小组向其亲友、同事、社会公众公布某人去世消息的文书,张贴在特定区域,也有通过报纸、电台、电视荧屏等更大范围加以告示的。
讣告作为丧葬礼仪的文书之一,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
死生,是人之大事,必须将某人死亡的消息迅速地告诉他亲近的人,所以上古都用“赴”字。依照《说文解字》注释,先秦讣告中“讣”字写作“赴”,取急疾之意。然而那时讣告并不那么轻松快捷,而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仪礼·既夕礼》中则有:“赴曰:‘君之臣某死’。”东汉经学家郑玄这样注解:“赴,走告也。”由此可知,最早的报丧中“走”和“告”是同等重要的,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通讯不如现在便捷,任何消息(包括丧亡的消息)都必须由专人日夜兼程、千里迢迢地“奔赴”“告知”。
后来,“讣”的意义又慢慢引申为“报丧的文字”,如唐代柳宗元《虞鸣鹤诔》:“祸丁舅氏,漂沦海沂,捧讣号呼,匍匐增悲。”这样一来, “讣”就脱离了“赴”的急疾奔赴原意,演变成了报丧的文书。
讣告的文化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邀逝者的生前亲友前来与逝者见“最后一面”
古人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消亡,它只是人在现世生活的终结。死亡,是人生在世的最后一站,标志着从此脱离现世。在逝者完全脱离现世之前,家人和亲朋好友要精心为他打点行装,举行送别仪式。从此,逝者和生者天人永隔,这一面之后,尸体会被装入棺材,称“入殓”,便切断了生者和逝者的联系,让生者缅怀逝者,也让逝者安宁地离开人世。
2.邀请亲友们前来襄助丧事,将丧事办得体面一些
吊唁者通常要带些财物前来助丧,贫困没有财物者则帮忙干活,以力助丧。《谷梁传》中记载“赗者,何也?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用一辆车四匹马助葬叫赗,用衣服被褥助葬叫襚,用贝壳玉璧放在逝者口中助葬叫含,用金银钱财助葬叫赙。《公羊传》也有这样的记载:“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注》曰:“赗犹覆也,赙犹助也,皆助生送死之礼。”《谷梁传·隐三年》:“归死者曰赗,归生者曰赙”。赠送给逝者的叫赗,赠送给生者的叫赙。由此可知,自春秋以来,办丧事都有赗,即奔丧的人都要向逝者赠送礼物来使丧事办得更加体面。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葬礼是一件大事,丧事不是由家庭几个成员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家族成员的参与,甚至是旁人的帮忙。葬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群体聚合的机会,通过丧事的处理达到家庭和谐、家族内部和睦、邻里之间互助的效果。
3.邀亲友前来含有“死亡验定”的意思,以此证明逝者确系正常死亡
一般若是妇女死亡,第一要务是告知其娘家人。女性家长咽气之后,其离世的消息只有在长子登门告知其娘家人后,才能按照远近亲疏关系通知其他的亲属。在传统汉族父系制家庭中,女儿的出嫁象征着女儿脱离原本生活的家庭;出嫁也使得婆家家庭接纳一个外来者参与家庭生活。女儿通过婚姻脱离娘家,但与娘家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女儿在婆家生活直至其去世的这段时间里,娘家人有义务协助女儿完成出嫁后所经历的各种人生礼仪,这其中也包括“死亡验定”。
现代丧葬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讣文多称讣告,讣告的写法是在旧式丧帖的基础上变化而来,采用现代汉语书面语,简化了书写格式,摈弃了一些陈腐的内容。这样一来,讣告就变得通俗简洁、郑重庄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文法,易于被大家理解和接受。
新式讣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标题 讣告或讣闻、启事等。
(2)正文 逝者姓名、职务、身份,逝者逝世原因、时间、地点,逝者的生存年寿,丧葬礼仪的时间、地点,讣告丧讯语。
(3)具名 主丧者姓名或称呼、讣告发布时间。
(4)附注 主丧者联系地址、联系电话。
1.讣告的分类
按告知范围的大小,讣告可以分为一般式讣告、新闻式讣告和公告式讣告。一般式讣告的告知范围最小,一般采用发送、张贴或登报的形式。新闻式讣告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扩散,告知范围较广。公告式讣告一般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著名人士,告知范围最广。
2.讣告的形式
讣告的形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由丧家发出的讣告,第二类是由治丧委员会发出的讣告,第三类则为新闻单位发出的新闻性讣告。
(1)由丧家发出的讣告 按中国传统,丧家主持丧事活动称为“家奠”。“奠”,指从逝者去世到葬前期间对逝者的祭祀活动。“奠”和“祭”的意思大致相同。安葬以后的祭祀活动,就直接称“祭”而不再称“奠”。因此,丧家在逝者灵堂上通常写一个斗大的“奠” 字。
(2)由治丧委员会发出的讣告 现代城市兴起,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际交往频繁。公部门,即政府、社区、企业、学校、政党、团体等,是相对私部门而言的。这一社会变化影响到了治丧,当某人去世后,由该人生前所在的公部门组成“治丧委员会”为之治丧,讣告也由该委员会发出。此即第二类讣告形式。由某一公部门主持的治丧则被称为“公奠”,即公部门的奠祭。
由于逝者的职位不同,主持治丧的公部门的级别也不同,因而,此类讣告及其治丧的规模各不相同。
某单位、社区、团体的某人去世,由专门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写出讣告,多张贴于单位、社区的张贴栏内或醒目处,用以通知相关人等。用白纸写,也可加黑粗线条作边框。
国家重要人物去世,由国家最高部门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发出讣告,随这一讣告而来的治丧规模,构成了旧称“国葬”的规模。国葬,又称国丧。现在,指国家最高领导人去世后所举行的治丧活动,为一国最高规格之丧礼。
(3)新闻单位发出的新闻性讣告 新闻性讣告在形式上属新闻报道,但内容上侧重于对外公示某人物的去世,具有讣告性质。
上述三类讣告形式,只是作为发出的形式不同加以区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可以同时使用。比如,某人去世,其家属对亲友发送第一类讣告;单位可以发布第二类讣告;新闻单位也可以发布新闻性讣告。讣告中,逝者年龄较大,如50岁以上,习惯上用“享年”,60岁以上可用“享寿”;50岁以下可用“终年”“得年”等。
此外,讣告的书写或印制也可分为三种形式。
(1)柬帖式 可选用一面32开或16开白卡纸,通栏横排正文。标题居中置正文上面,字体要略大于正文,正文字体大小一致,可参看例1的排法。柬帖的封文一般不用另行印制,使用普通素色信封即可。如需特制,可在寄信人姓名地址一栏印上治丧者的具体称呼,用黑色印制。
(2)布告式 一般选用白色纸张,用墨笔抄写讣告全文,具体格式同例1。纸张的大小视布告栏的具体情况而定。
(3)报刊新闻式(或称丧启) 格式同下文例2,讣告全文加黑框。
例1:
讣 告
××先生治丧办公室
××××年×月×日
例2:
××先生追悼会启事
××先生治丧委员会
××××年×月×日
【错误案例】:
例1:家属发布的讣告
讣 告
×××衷告
2024年12月20日
(本讣告有两个错误,一是病逝于哪家医院未明,二是在××殡仪馆的哪个礼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明。)
例2:单位发布的讣告
讣 告
×××同志治丧委员会
2024年12月20日
(本讣告有三个错误。一是病逝于哪家医院未明;二是“逝世”与“终年”不匹配;三是在本厂礼堂开追悼会,到底是什么厂不明,会给逝者的其他亲朋参加追悼会带来困难。)
例3:治丧委员会发出的讣告(一)
讣 告
××××××治丧委员会
××××年×月××日
(本讣告是通讯式讣告,因有关丧事安排未定,仅发布烈士牺牲信息。)
例4:治丧委员会发出的讣告(二)
讣 告
××治丧委员会
××××年×月××日
(本讣告也是通讯式讣告,只告知社会公众有关××的丧事安排信息。)
注意:以上4个错误案例为一般式讣告。上文已经说了,讣告可以分为一般式讣告、新闻式讣告和公告式讣告。本文先来介绍一下一般式讣告。
一般式讣告的写作格式:
一般式讣告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 在开头一行中间写“讣告”二字,或在讣告前冠以逝者名字,如“×××讣告”,字体要大于正文的字,也可以给标题字加黑,并位居版面正中靠上方的位置。
② 写明逝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终年”也有写为“享年”的,意思是说享受过有生之年。“终年”则指死时已活到多少岁;“享年”一般用于自己的长辈或人们所敬重的老者。“终年”的用法较广泛,不带有感情色彩。
③ 简介逝者生平,这是指逝者生前重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历,并不是履历表的复写。
④ 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⑤ 落款署明发讣告的个人或团体的名称,以及发讣告的时间。
讣告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严肃、郑重。时代变化了,有些带有极强书面语味道的词语,在行文时要适当更换。如用“先父”“先母”代替过去的“先考(先严)”“先妣(先慈)”。讣告必须使用黑色,四周加黑框,以示哀悼。
凡讣告的用纸,依据我国的传统忌用红色,一般在白纸上书黑字即可。
一般式讣告需在告别仪式之前尽早发出,以便逝者亲友及时地做出必要的安排和准备(如备花圈、写挽联)。
以上是一般式讣告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另外两种新闻式讣告和公告式讣告请听下回分解。
写好讣告是每个“殡葬人”必备的基础知识,不可不知,不可大意随便写写。
(全文完)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1133231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3019003号 殡葬信息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2015- 2020JiuYiYongSheng Technology All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