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相关资讯:

风水学虽博大精深,但也不是万能的


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5-01-13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自古以来殡葬和风水不分家,风水文化对殡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人认为“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因此认为对墓地的选择非常重要。搞殡葬工作的特别是在墓园工作人员几乎没人不信风水,但是风水也不是万能的,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风水学。

 

正确认识风水学

风水起源于中国,是东方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风水就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它长期在封建制度下传承,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杂质,如有些人沦入对风水的荒唐膜拜之中,更有一些风水流派在发展壮大时,不惜吸纳旁门邪说,流入迷信的行列。基于这些现象,有些人认为风水就是迷信。解放初期,风水术更是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一度被视为封建迷信而打入冷宫。

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人们开始对这门学术重新审视,才发现风水的基本内涵并非全是封建迷信,正统的风水术中隐含着许多现代环境学、建筑学、人体学、信息学、天文学、地质学、生态学、美学等众多学科的深刻内涵,甚至可以说,风水正是在这些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才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系统。如果我们能够在应用时,剥开其玄学的外壳,剔除混杂其中的糟粕,那么风水学不失为一门指导人们选择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准科学体系。正如风水名家董斌先生所说:“当代堪舆(风水)学,如果不加入现代学术,就与古代的风水先生没有两样,被主流社会视为不学无术的骗子。”而如果将风水学建立在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建筑环境景观方法、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科学等正统科学的基础之上,则将在最大程度上造福现代社会。

风水学的形成,建立在众多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其内部理论与学说,处处可见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系与互补,看似无章可循的风水学,实则处处皆有理可依。

风水学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其研究重点是环境的“形”和“气”的优劣,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形”,是人的五官所能感知的山川河流的实际存在状态;“气”,则是指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客观存在的无形物质和物质的功能状态。风水学认为,形与气是相生相成,互为一体的,有好形则必有好气,有好气的物体,它的形状也一定不差。而形与气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聚则成形,散则化气”。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形与气也是会互相转化的,这就与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不谋而合。

气具有两面性,也可以分别称其为“生气”和“煞气”。从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人对宇宙辐射、磁场、声波、原子辐射及引力场的场强都有一个恒定的适应域值。当人生活环境的综合场强正好处于这个域值范围之内时,人的身心健康就能够得到可靠的保障,风水学上将这样的居住环境内的气称为“生气”。如果人长期生活在综合场强远远超过这个阈值的环境下,身体和心理活动就都会受到损害,进而导致疾病或死亡的产生,此类居住环境中的气则被风水学命名为“煞气”。由此可见,风水学讲究要在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中制造生气,避免煞气,正是从人类与世界的物理关系中得出的,有相当的理论根据与实效性。

另外再从建筑方面来看,风水学先于世界发明了很多在当时十分先进的工具,如公尺、鲁班尺等,来测量房屋的高度和宽度。古人通过潜心研究,用公尺来测量门的高度和宽度,用鲁班尺来控制家具的尺寸,从而有效地避免次声波的共振效应,这种做法更是在当时的世界闻所未闻。就是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

正统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与建筑环境规划有关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是为选择建造地点而对地形、地貌、景观、气候、生态等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提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指导性意见,说明哪些是应该追求的,哪些是应该禁忌的。客观地说,风水学不是万能的,它虽精深但虚玄,可验证少数据,还存在很多局限性,在学习与运用风水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摒弃其中掺入的糟粕,领会正统风水学的精髓,以达到为人造福的初衷。

 

(全文完)
 

网络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