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5-02-27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保障人民群众“逝有所安”,是维护每个人生命尊严、每个家庭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关系社会底线公平,关系党风政风民风。近年来,天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殡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导下,运用“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和“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二十二字工作目标和方法,实施了全国首例殡葬服务设施大规模骨灰迁移,打造了“送亲人、找民政”惠民殡葬服务、“海之眠”骨灰撒海、“都市文明、集体共祭”等品牌。
一、小切口、找准点,破法治支撑之题
殡葬领域法治建设滞后是社会广泛热议、基层反映强烈、实际推动艰辛的一大难题。天津市坚持开门借力、局部突破的思路,以点上创制先行,带动面上整体推进。
一是“小快灵”创制,强化法治精度。立足直辖市市级民政部门既制定政策又直接做具体工作的特点,以市政府名义出台规范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的政策文件,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经营性公墓审批监管、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和收费管理、丧葬用品市场管理等10余项综合监管措施,编制节地生态安葬、重大突发事件遗体处置等4项地方标准,推进全链条规范管理。
二是小碎步拱劲,增加法治力度。提出打开“九扇门”,加大向群众公开信息力度,争取支持,借助建议提案、学者谏言、媒体报道等多渠道发声,在2018年修订《天津市殡葬管理条例》部分条款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条例列入市人大立法规划(2023—2027年)二类项目,地方立法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三是小细节谋划,提升法治温度。实施市第二殡仪馆8.85万具骨灰集中迁移,面对21千米长距离搬迁、十数万户家庭参与的挑战,成立民政牵头、7个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参加的工作专班,坚持法律手段运用与温情服务相结合,广泛问卷调查、深度走访座谈、提前模拟推演、全面舆情监测,近1.4万具骨灰由民政部门集中代迁,引入法律见证程序,对骨灰及附属物品拍摄存档,对滞留骨灰由属地公安、司法等部门陪同见证,公证处全过程证据保全,源头防范纠纷和诉讼风险。同时,法律保障和暖心举措双管齐下,没有发生一起不良舆情和群众纠纷,数量之多、时间之久,开创全国先例。
二、创品牌、争市场,破回归公益之题
让基本殡葬服务回归公益,是重塑殡葬形象的根本之策,也是各地殡葬改革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天津市民政局从主动出击、争占市场入手,提出亮国有身份、还公益属性的理念,打造“送亲人、找民政”惠民殡葬服务品牌,让群众心明眼亮看到、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和好处。
一是建设施,加强基础支撑。强化政府兴建设施的主体地位,编制市区两级殡葬设施布局规划,并进行矢量数据定位。对各类设施逐一标定坐落点位、四至范围、建设规模和用地指标。将市属3个殡仪馆建设列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市财政投资28.2亿元提升改造,市级殡葬服务单位实现信息化业务办理全覆盖,组团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建专线,开拓服务阵地。开设“96456”24小时一站式服务专线,以3000元为基准,设计惠民殡葬服务套餐,大幅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在“12345”便民热线建立殡葬业务咨询库,让群众一拨电话便知市属殡葬服务单位电话、惠民项目和补贴政策;每个市级殡葬服务单位推出一项品牌服务。2024年1—10月专线共接听群众来电咨询1.3万人次,群众咨询量同比增长135.7%,以低廉价格、优质服务争占市场。
三是建专员,延伸服务触角。发扬民政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建立“福慈”专员机制,定人定点对口联系,主动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和服务前端联系,争抢信息源,扩大服务市场占有率。
三、织密网、融执法,破行业监管之题
天津市从事殡葬服务的市场主体共有2700余个。由于缺乏明确清晰的界定和准入门槛,部门政策、信息和力量碎片化,导致监管交叉错位、空白缺位。天津市民政局立足一盘棋统筹、组合拳施策,横向推进多部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联动执法检查,纵向建立市、区、街镇三级贯通的综合监管体系。
一是试点带动,创新监管手段。以滨海新区、和平区两个国家试点为引领,在区级层面制定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和合规经营指南,明确市场主体监管预期。
二是集中攻坚,增强执法合力。建立民政牵头,公安、规划资源、生态环保、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市场监管部门合作,整治网上售卖封建迷信用品行为。与市委网信办合作,关闭23个传播非法殡葬信息的网络账号。与公安、规划资源、生态环保多部门合作开展整治非法殡仪车、殡葬设施违规建设等专项行动,形成治理打击的高压态势。
三是赋权基层,推进关口前移。将殡葬行业治理纳入《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天津市街道综合执法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部分执法权下放到街镇,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四、重引导、育文化,破移风易俗之题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移风易俗的复杂性、敏感性、特异性尤为突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实践中,天津市民政局注重政府与社会深度协同,在三个维度拓面发展。
一是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扩大骨灰海葬参与度。2014年起实施骨灰撒海费用减免政策,2019年将基本殡葬服务与骨灰撒海等节地生态安葬政策打包推行,在每个骨灰撒海逝者家庭减免费用2000元的基础上,给予亲属1000元奖励,火化后直接选择骨灰撒海的再给予1420元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补贴。2019年新政策施行以来,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300余万元,报名参与海葬人数较政策出台前增加1.5倍。与北京市民政局合作,历经35年发展的“海之眠”骨灰撒海服务,实现了全年常态举办,覆盖京冀蒙藏新等10余个省份,累计撒放骨灰2.7万余具,参与群众5万余人次。
二是发挥全媒体传播作用,浓厚清风新风氛围。深耕20年打造“都市文明、集体共祭”品牌,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重要节点,与新闻媒体合作开展文明祭扫系列宣传,推广免费网上祭扫平台。每年更新网上共祭引导视频,进行网络直播。年组织500余场次活动,推动清风行动向社区、校园、部队军营、群众身边拓展。
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助手作用,主动嵌入生命教育。依托市殡葬行业协会,与红十字会、天津医科大学等团体和院校合作,成立生命教育团队,宣讲普及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的教化习俗和生命伦理。
五、打开门、大宣传,破社会误解之题
一直以来,殡葬行业热议非议多、负能量导向强。绝大部分群众对殡葬行业忌讳避讳、知之甚少。为此,天津市民政局打破殡葬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的老观念,主动开门合作,建立宣传矩阵,正面发声解读殡葬、消除偏见。
一是强化媒体宣传,扩大知晓度。组织网络大V走近殡葬,在殡葬服务机构开展文创宣传。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网络跟评、辟谣发声,合力处置不实信息,引导舆论风向。2024年清明节期间,依托权威宣传阵地,开设《媒体聚焦》《一图读懂政策》等专栏,主流媒体正面宣传每日可见,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和省级权威媒体发出原创报道331篇,通过有效宣传殡葬新举措、祭扫新风尚,群众满意度得到了提高,投诉举报大幅减少。
二是加大创意策划,提升可及性。紧盯群众最关心事项,策划好看易懂、符合网络阅读偏好的宣传作品,发布“大民”“暖暖”天津殡葬卡通形象,制作原创漫画《“送亲人 找民政”是什么?》,在电台、电视台播放殡葬宣传音视频,在部分地铁线路、公交车辆投放公益短视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文明殡葬新风》系列短视频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民政中国”板块最佳作品奖。
三是打造模范群像,增强认同感。用事感人、以文化人,与天津电视台合作推出“‘与城20年’文明共祭20年人物系列短视频”等专题报道,与媒体合作挖掘的《慰藉生者的青年“守墓人”》被新华社全网重点推送,清明节期间相关报道浏览量超300万次,转变了殡葬行业陌生忌讳的生冷形象。
(作者系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民政文选2501)
(全文完)
(来源:《民政文选》公众号)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1133231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3019003号 殡葬信息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2015- 2020JiuYiYongSheng Technology All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