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4-12-09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殡葬活动不仅关乎逝者的尊严和家庭的哀悼,还涉及到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因此,制定新的殡葬政策需要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确保政策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与现代法律的冲突——
殡葬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传统习俗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法律对殡葬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规范化要求。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使得在制定新的殡葬政策时难以达成共识。
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殡葬行业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殡葬服务机构、逝者家属等。这些利益主体在殡葬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利益关切。在制定新的殡葬政策时,需要平衡这些利益主体的关系,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然而,由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这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性特征在殡葬领域也有所体现。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环境、观念、殡葬事业发展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在制定全国性的殡葬政策时难以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地区的统一标准。
鉴于当前殡葬政策制定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学术界的一些深入探讨值得关注,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关于当下殡葬改革的见解与看法。
具体难在哪,可通过他一个讲座视频窥知一二,该视频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殡葬改革的深度思考与见解。
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3年前,2021年12月10日晚7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105讲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举行。此次学术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主题为《论当代中国的殡葬改革》。
近期,该视频的完整版在“B站”平台公开发布了。(文末有完整版视频)
内容如下:
本次讲座吴飞教授从“殡葬领域的现实问题”、“现代法律体系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张力”以及“神道设教的运用”三个部分,对当下殡葬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解读,为今后殡葬文化的表现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网络上有关吴飞教授对殡葬改革的一些言论是不准确得,请不要再误传了。在直播的开场白中,吴飞教授也强调了,目前网上关于我对殡葬改革的观点都是不准确的,并不是我本来所表达的意思。
吴飞教授接着说,他参加了2018年民政部发布的《殡葬改革管理条例(修订稿)》讨论会,当时有法学界、哲学界、宗教界、社会学、民族学方面的一些学者对《修订稿》批评比较多,实际上《修订稿》并没有通过和公布!主要是《殡葬管理条例》涉及问题很多。
吴飞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在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有2个大的问题,一个是计划生育问题、一个是殡葬改革问题。
为什么殡葬改革大家一直比较关注?计划生育已经改过来了,殡葬改革到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为相比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的问题更大,更多,更复杂!牵扯到的问题也更多!吴飞教授的观点是,现代我国殡葬改革问题实际上是国家现代化治理模式和中国实际上是儒家为主的传统礼俗的之间的张力。
具体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农村面临的殡葬改革问题和城市的殡葬改革问题。
近些年来,在农村关于殡葬改革问题问题争议较多,吴飞教授举了3个近年来关于殡葬改革问题较大争议较多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2012年的河南周口平坟运动,官方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于是展开了一场规模非常之大的平坟运动,多短几个月将230万余坟头平掉了。这件事情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和舆论批评,于是当年的11月由国务院颁布了第628号令,在《殡葬管理条例》中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
第二个例子是,2014年安徽省安庆市强行推进火葬,导致一些老人为了不让自己火化在火化政策实施前上吊自杀。
第三个例子是,2018年江西很多地方为了推进殡葬改革,强行收缴了农民家的棺材,被称为“江西砸棺运动”,结果也导致了非常激烈的冲突。以上是近些年来争议比较大的殡葬改革案例。其实除了报到的具有争议大的殡葬改革事件外因为殡葬改革导致的冲突还有很多很多,被媒体集中报道冲突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所以殡葬改革被我们看到的要复杂的多要普遍的多。
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民政部门所要做的就是严格推行火化。推行火化的目的是什么呢?大部分民政部门都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国家推行火化根本目的就是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这也是国家制定《殡葬管理条例》的初衷。到时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火化后把骨灰再次装进大的棺材里土葬,起一个坟头。所以推行火化并不能实现想要的目的(节省土地)。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火化对环境的污染实际上是非常严重的,比起土葬可能污染环境要严重地多。
其次,国家推行火化的目的另一个原因是破除封建迷信,但在中国绝大地区是做不到的,只能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推进。在我国多元化宗教信仰现实当中,很多地方是不会管的,另一方面是不是应该管?是不是一定是不对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2018年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版》有很多地方改掉了,比如:强制执行,农民拒不火化的要强制执行,像挖开坟墓倒上汽油烧尸体的生活行为以后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了,否则就是违法行为。但是很多也是继承下来了。
吴飞教授还提到,2018年的《殡葬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还有一个争议点,也是大部分学着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就是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也就是说少数民族里有土葬习俗的可以不火化。学者们质疑:为什么只有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可以得到尊重,而汉族的丧葬习俗不得到尊重?难道汉族人的风俗习惯就不是风俗习惯吗?难道就不是文化传统吗?在中国流传下来的习俗最重要的习俗就是丧葬习俗,那么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的丧葬习俗为什么就不值得尊重?这一点在理论上是讲不过去的,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以上是吴飞教授对我国农村殡葬改革的探讨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对我国城市殡葬改革的理解与讨论。城市相比农村管理更加现代化,关于城市当中殡葬改革引发的冲突相对来说要少很多,没有城市那么明显。
但是,实际上城市的殡葬问题比农村更加严重。
从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大规模的城市化,一是城市的规划管理越来越严格,二是城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中这两个方面给殡葬改革都带来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第一方面,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可以看到经常丧葬出殡人群队伍的,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特别是一些大城市是不可能出现了。城市里的人基本都生活在商业化的小区里,物业管理都比较严格,是不允许设灵堂的,这样会破坏城市秩序。这就导致城市管理和传统礼俗是不可调节的矛盾。
第二个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殡葬的影响就是殡葬行业市场化。2004年之前殡葬用品由国家统一经营的,是不能够私人经营的,2004年之后,这个限制就被放开了,之后民营殡葬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9年后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殡葬服务向福利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陆将台湾的殡葬模式(理念和做法)大规模的引入进来,台湾的殡葬也同样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目前来说应该非常成熟了。台湾很多殡仪馆办丧事都有很多重要的政治人物写的挽联,作用是对选举拉票。
20世纪后,有很多台湾殡葬公司进入大陆搞开发或者和大陆的一些殡葬公司合作,目前大陆的很多公墓和殡仪馆就是完全抄袭台湾的,有的连名字都不改,模式完全照搬台湾的做法。大家知道大陆80、90年代,我们叫的是火葬场,只是用来火化尸体的,后来才改为殡仪馆的,不仅仅是火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礼仪的功能。基本上是极其简单的“131模式”(由一个领导讲一篇话,每人鞠三个躬,绕着死者走一圈)
最后,吴飞老师对以上三个部分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将传统礼制的思想进行吸收,有助于解决当下的一些问题。把握好“仁”与“智”之间的平衡,就可以避免用大理石建造墓地在日后造成墓之“毁”之类的问题,这一平衡也正是处理好现代法律体系与传统观念之间张力的关键。
在讲座点评环节,王心竹老师表达了对吴飞老师的感谢,并就讲座的思维脉络进行了总结与回溯,她认为此次讲座从侧面说明了对传统礼制的吸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法先王之所以为法”。在点评结束后,吴飞老师又围绕此次的讲座内容为大家解疑释惑。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1133231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3019003号 殡葬信息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2015- 2020JiuYiYongSheng Technology All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