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市二道区烈士
陵园联系电话:0431-84871395(未经核实,仅供参考)如不正确请拔打114查询,位置地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北(九龙源大街)
长春市革命烈士
陵园管理中心(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是中国较大的烈士
陵园之一,包括革命烈士
陵园、革命
公墓和九龙源社会
公墓,是长春市新开发的国有永久性
墓地。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和长春烈士
陵园一起成为长春市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又一处胜地。作为长春市集中安葬革命烈士的大型
陵园,每年清明时节、著名烈士纪念日时,社会各界群众来此凭吊祭扫、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同时也成为许多单位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仪式,团员入团仪式,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及成人仪式的首选地点,先后举办了刘英俊等50位长春英烈事迹展览,有200多个单位前来参观。
陵园管理中心年均接待参加活动人员l0万人次以上。
长春市革命烈士
陵园始建于1952年,坐落在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占地面积80公顷,集中安葬了早期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912位。其中,无名烈士524位,朝鲜人民军烈士79位,另有较早参加革命、建国后逝世的老干部60位。
1998年投入130万元,将市区周边散葬的烈士陵墓统一安葬于烈士
陵园;2000年投入200万元,建立了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 2004年自筹资金40万元,与携手共建了吉林省首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将烈士
陵园的社会功能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在环境改造上,2001年以来,投入1200余万元,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水工程,栽种各种树木21万株,草坪植被6万平方米,修建水库护坡2300延长米,生态园林建设粗具规模。
在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方面,
陵园圆满完成约40万字的建国前长春市烈士英名录的编辑出版工作;完成建国后长春烈士主要事迹的组稿工作;约30万字的长春英烈书稿及相应的文物史料、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亦初步完成。正着手对刘英俊、杨林、史云峰、蒋筑英、陈岱山等长春著名烈士文物史料进行收集整理。
陵园高度重视与社会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先后与长春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团市委、党史办建立了密切联系,精心组织承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与几十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驻长部队建立了共建关系。全党、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高度重视。
陵园先后与数十所大、中、小学结成了共建共育对子。许多单位的党员入党仪式、团员入团仪式、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及十八岁成人仪式在烈士
陵园举行。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1996年以来,
陵园还先后集中举办了刘英俊等50位长春英烈事迹展览,有200多个单位前来参观,受教育群众累计20万人次以上。
新建成的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内设主展厅、多功能厅、冥思厅、馆藏厅、研究室,是一座集纪念、展示、研究、收藏、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念馆。其造型方正稳重,如同一个盛装历史的容器,建筑外立面由不同尺寸的方块组成,象征着为长春发展前赴后继的英烈们。纪念馆前还建有下沉式纪念广场,可供近万人集会。纪念广场旁矗立着长春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42米,碑身挺拔,直冲云霄,象征革命英烈的精神与天地共存、永垂不朽。
2006年6月,长春市革命烈士
陵园被吉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长春市革命烈士
陵园中央,坐落着刘英俊勇拦惊马的铸铜雕像。人物表情生动,栩栩如生。雕像基座上有迟浩田上将的题词:“刘英俊精神永放光芒”。雕像前方几十米处,是刘英俊烈士的墓碑,“人民的好儿子”几个大字格外显眼。墓碑西侧,有一块花岗岩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刘英俊烈士光荣牺牲之地”,这块纪念碑从1966年4月15日开始一直屹立至今。纪念碑所在处就是当年刘英俊勇拦惊马牺牲的地方。
陵园的东侧,是一尊刘英俊的雕像,在
陵园重建前,这座雕像一直被放置在
陵园的正中央,
陵园重建后才被安置到这里。
陵园西侧,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刘英俊烈士纪念馆。
2008年10月19日是长春解放60周年。为了纪念解放和建设这座美丽城市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长春市拟在长春革命烈士
陵园建立纪念碑和纪念馆。由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先生领导的团队主持设计的方案,于11月25日在西安进行了第一轮评议,又于12月26日由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先生、秘书长周畅先生、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朱嘉广先生和南京交通研究所所长杨涛先生组成的专家评议组进行了第二次评议。在两次评议中,方案总体上获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就某些细节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在综合两次专家们的意见修改之后,将成为最终的修建方案。
总体规划:长春烈士
陵园总体规划力图营造整体的纪念场所空间序列。通过有序的空间轴线组织,起承转合的空间利用,形成良好的参观流线和庄严、宁静的纪念场所。设计目标为:以纪念性建筑之形,立缅怀英雄之意;以大地景观造势,渲染悲壮雄浑的气势;营造纪念性场所,创造人与空间对话的场所;以地景为主,构造特色景观空间。
整个场地分为城、道、场、馆、碑五大块。强调入口广场空间,形成“瓮城”,通过入口前广场将陵区主要道路与烈士
陵园的主轴线有机地联系起来。沿着
陵园东西主轴线形成长达一百多米的缓缓下沉的“甬道”,两边保留大片绿地作为艺术碑林、艺术雕塑预留用地。中心广场南端增加台阶,以便将中心纪念广场和南部次要道路连续起来,并在此设置一巨型英雄浮雕墙,以呼应北面的英雄纪念碑,并且强化整个
陵园的南北轴线,使其成为这条南北轴线的结束点。建筑主轴线与烈士
陵园东西向轴线相重合,在纪念馆前耸立一座高10米的大型烈士雕像,成为整个烈士
陵园的主要视觉焦点。将纪念馆的主要出入口分开布置,分别设置于纪念馆的南部和北部,使进出纪念馆的人流与观赏纪念馆外墙面浮雕的人流相互分开。另外扩大了纪念碑前广场,将草坡延续到纪念碑的北面,围合出以纪念碑为中心的悼念广场。强化了此处广场作为连接烈士
陵园和北面烈士墓区的过渡和承接空间的意义。整体规划, 以大地景观为对象,以场所为叙事载体,谱写出一曲雄壮的烈士纪念之歌。
整个工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部分:
入口广场部分:在入口广场的设计上采用了古代城市中“瓮城”的形式,通过墙体与碑的组合形成一个半开放的空间,完成了由城市道路到园区空间的过渡。
入口广场辅助建筑:在入口广场的两侧设置了辅助用房提供给各种商业经营使用,同时在辅助用房前设置一定的绿化与景观小品,减少商业运营对
陵园氛围产生的影响。
入口大门:入口大门作为
陵园序列的前奏,其应该符合整个
陵园大气雄壮的基调,为后面主要景观区的氛围埋下了伏笔。
烈士
陵园坡道:向下渐行的坡道,如同循序渐进,将参观者引向高潮。
中心纪念广场:对中心下层广场,营造出中心纪念场所雄壮的氛围。巨大的尺度,强烈的空间围合,规整的地景元素,简约的形式给人以较强的震撼感。
中心英雄雕塑:英雄雕像考虑是一组群雕,以长春各个时期烈士形象为素材,形成一组雕塑群,雕塑考虑用铸铜。
烈士纪念馆:纪念馆位于
陵园东西向轴线的尽端,地上两层,局部有地下层,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地上层层高为
6.5米。纪念馆一层布置有入口两层通高门厅,接着转到两层通高的狭长中庭,经过中庭的坡道上到二层,随后进入序厅,长春英烈展厅等连续三个烈士主题展厅,最后到达一个特制的冥思厅,在这个冥想空间中将人的情绪进一步调动与沉淀,它也是作为整个展览序列的结尾。
展厅构成为几个盒子悬挑在两层通高的大空间中。室内有两层通高的大空间也有狭窄压抑的小空间,通过材质,光线,空间,营造出纪念氛围。整个参观流线因建筑主入口的移动而改变,空间也因此而丰富起来,打破传统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建筑外立面环绕着浮雕墙,整个建筑成为前面纪念雕塑体的背景。
纪念碑前悼念广场:由中心纪念广场经过一个缓缓的相对狭窄的坡道上升到相对开阔的纪念碑悼念广场,空间上得到了一次缩放。
纪念碑:纪念碑整体意象为冲出地面的纪念碑,犹如沉埋在地下的纪念大石从大地中冲出来 ,给人以较强的震撼力。纪念碑的形式别致,有较强的视觉效果。纪念碑强调的是场所的营造,而非纪念碑本身,摒弃了传统纪念碑三段式的做法,将碑与周围空间共同组成纪念性景观。纪念碑本身意义颇为丰富,其具有较强的动势,象征长春英烈辈出,前赴后继。纪念碑表达出“日月经天,江河行池”这样一种浩气长存的精神。此次专家评议会提出纪念碑的碑身采用从下部向上部,在质感上由粗糙变得光滑,颜色由深变浅,材质由铸铁向不锈钢过渡,象征着向着光明前进。
在评议会上,专家建议,领导确定,雕塑拟委托中国著名雕塑家、四川美院原院长叶毓山教授设计。
长春无名烈士纪念碑,位于长春革命烈士
陵园,是为了深切悼念1946年“414”战役首克长春的“东北民主联军”和1948年围困长春诸战役中东北人民解放军英勇献身的638位无名烈士。
整个建筑由纪念碑主体雕塑及纪念碑基座组成。主体雕塑高3.3米,由六个不同造型的人物组成。基座长2.7米,宽1.8米,高0.6米,基座正面雕刻“无名烈士纪念碑”。两侧分别刻有这些无名烈士牺牲时间及烈士遗骨原安葬地点和人数。主体雕塑在设计中从整体构图、人物造型及人物布置上都做了细致的考虑。在整体构图和人物造型上采用了抽象写实的手法塑造了无名烈士的英雄形象,选取了战场上革命战士前仆后继、相互扶助、英勇无畏、充满必胜信念的感人场面,将战争时期革命战士大无畏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人物布置上采用环绕手法,单体人物高低错落有致,以写意的方式展现了革命战士不同的精神面貌。在选材上,主体雕塑采用玻璃钢仿铜的效果,纪念碑基座采用花岗岩板饰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995年4月,获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2003年9月,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吉林省国防教育基地”称号;
2006年6月,获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2009年,
陵园扩建工程获“哈、沈、长”优质观摩工程银奖;
2009年7月,获中共长春市委颁发的“长春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称号;
2010年,
陵园扩建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2010年2月,获吉林省民政厅颁发的“2009年度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2010年7月,获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长春警备区颁发的“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2月,获民政部颁发的“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2011年7月,经吉林省委授予“吉林省党史教育基地”;
2012年5月,被评为“长春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
2012年7月,获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长春警备区颁发的“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8月,经中国共产党长春市委员会评为“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先进单位”;
2012年8月,经国家国防教育办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2013年,被长春市委授予“文明窗口”称号;
2013年1月,被中共长春市委评为“2012年度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和‘三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7月,被长春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长春市司法局授予“长春市社会矫正警示教育基地”;
2015年9月,被长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6年9月,被民政部评为“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