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丧不仅有人帮忙操持,还能安葬在环境这么好的
公墓,作为子女终于安心了。”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张店村一杨姓老人逝世,家属起初对安葬农村公益性
公墓持保留意见,甚至对前来上门做工作的红白理事会成员冷眼相待。但看到事情办得既贴心稳妥,又庄重节俭,转变了态度。老人儿子说:“以前治丧要忙活好几天,还容易铺张浪费。现在有了公益性
公墓,各个环节都给安排得好好的,真是赶上了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村红白理事会!”
近年来,肥城市针对群众散埋乱葬问题全面推进公益性
公墓建设,因地制宜探索推行符合节地生态安葬方向、群众易接受的安葬方式,各方合力保障安葬设施建设落实,群众认同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聚力:破解土地资金两大关键难题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私建大坟、散埋乱葬行为既不符合新时代绿色文明节俭的
殡葬发展理念,又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背道而驰,还是阻碍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不利于群众土地增收的障碍。如何高效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符合规范、群众认可的农村公益性
公墓是迫在眉睫的事。”肥城市民政局局长杨仁勇表示。
为保障
殡葬用地合法合规,规范审批手续,肥城市委副书记、分工副市长主抓督导,召集国土、林业、规划等部门召开
殡葬联席会议研究
殡葬用地问题,要求镇(街道)一把手高度重视农村公益性
公墓建设。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各村居推荐的选址点位进行实地勘测,镇国土所、建设规划站、林果站等全程跟进指导,确保选址符合土地政策、城乡总体规划等相关要求,编制《肥城市农村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发展规划》,并纳入市国土空间规划。
为集约用地,坚持节地生态安葬导向,肥城市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等部门依据《山东省公益性
公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提出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影响原植树造林、耕种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林地、草地和
墓地的复合利用,并依据地貌特点和丧葬习俗,确立深埋还耕、深埋造林、树葬公益林、壁葬、卧碑、骨灰堂等6种节地生态安葬模式。同时,根据人口数量,按20年使用年限规划建设,各村居普遍利用传统集中埋葬点进行改造提升,
公墓占地2亩左右。
“目前,深埋还耕模式在各村居广泛推广,墓穴深埋地下0.6米以下,墓区外围设水泥桩进行标识,地上不影响绿化或种植。”杨仁勇表示。
为解决建设公益性
公墓资金难题,肥城市通过市级下拨一点、镇级补贴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在建设初期,肥城市对开工建设早、典型示范作用明显的村居发放奖补资金90万元,有效调动村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推进过程中,激励镇(街道)发挥主体作用,对开工占比高且验收合格的镇(街道)发放奖补资金400余万元。同时,各镇(街道)根据村居建设情况,为村居发放资金合计2000余万元。
推进:尊重群众意愿避免强硬手段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我们把这条主线贯穿建、管、用全过程。”杨仁勇表示。
对公益性
公墓选址和6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各村居通过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等形式,让群众参与讨论;公益性
公墓由村红白理事会负责管理,受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将
公墓管理章程写进村规民约,进行价格公示等,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推动
殡葬改革落地。
王庄镇小姜庄村,群众收入主要靠“两菜一粮”。在建设村级公益性
公墓之前,村民去世后骨灰都安葬在自家耕地内,多年下来坟头越来越多,土地难以流转和连片承包经营,给群众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村里召开村“两委”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部分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讨论
公墓建设模式和管理办法。大家一致同意采取深埋不留坟头方式,建成后由红白理事会按照
公墓管理章程进行管理,负责日常卫生、绿化养护等工作。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协助红白理事会完成白事备案、仪式指导、墓穴启用、骨灰安葬等,实现一站式服务,形成丧事简办、文明治丧的良好风气。鉴于小姜庄村的成功经验,王庄镇积极引导辖区内53个村选择深埋不留坟头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推进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群众思想较为顽固,一时难以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时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激化矛盾,要给他们转变观念的时间。”杨仁勇说道。村民马庆福一开始不认可公益性
公墓,但看到建成后的
公墓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有序,就自觉给家里长辈做工作,将老坟全部迁入
公墓;村民于正席在
公墓建设之初十分抵触,认为是破坏老祖宗的规矩,但在帮邻居迁坟时看到
公墓样式,慢慢转变思想,主动要求将自家老坟迁入
公墓;退休老干部于修印生前多次叮嘱子女带头支持移风易俗工作,去世后如愿葬在公益性
公墓,给亲朋好友作表率。
“我们相信,通过暖心的服务、规范的制度、优美的环境,一定会让群众看到移风易俗、安葬公益性
公墓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群众会自觉成为文明
殡葬的带头人。”杨仁勇说。今年以来,肥城市村级公益性
公墓累计迁入老坟5468处。
落地:规范专业指导配套政策保障
肥城市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公益性
公墓建设工作列入2020、2021年度民生实事,出台《肥城市关于深化移风易俗推动绿色
殡葬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成立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深化移风易俗推进绿色
殡葬建设领导小组,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和生态文明村评比考核内容,纳入村居年底绩效考核,形成市、镇、村三级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
截至目前,全市605个村居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益性
公墓577处,在建28处,基本实现村居全覆盖,节地生态安葬率达98%以上,累计为群众节约丧葬费用5000余万元,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测满意率达98%。
如何保障各农村公益性
公墓建设落地不走样?市民政局向每个镇(街道)选派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实行包保责任制,哪个村居开工建设,业务指导就跟进到哪里。碰到个别村居没有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安葬方式,民政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及时纠偏。湖屯镇北张庄村、桃园镇营里村原计划采取卧碑方式建设村级公益性
公墓,由于选址土地不属于建设用地,难以推行卧碑方式。村“两委”与包村干部一道,向群众说明理由,引导群众采取骨灰深埋安葬方式。此外,村红白理事会发挥自治作用,建章立制,明确统一的墓穴规格、绿化苗木、价格管理等。
为明确公益性
公墓的公益属性,肥城市制定公益性
公墓管理使用“四有两无四统一”举措,即有专人管理、有
公墓管理章程、有费用清单、有服务规范,无违规对外出售、无封建迷信活动,统一墓穴尺寸、统一绿化标准、统一集中焚烧、统一设消防设施。
此外,为落实惠民
殡葬政策,肥城市下发《关于推动农村绿色
殡葬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村居在公益性
公墓管理使用中的主体责任,村红白理事会主动上门为丧属提供灵堂布置、联系政府
殡仪车辆免费接运遗体、骨灰盒及丧葬用品代购、仪式指导和
公墓安葬等规范化服务,用免费追思白花、黑纱代替披麻戴孝,以鞠躬行礼代替吹拉弹唱,提倡治丧程序文明简洁,仪式庄重严肃。平均一场丧事花费也由2万元以上降至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