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思茅烈士陵园联系电话:0879-(未经核实,仅供参看)如不正确请拔打114查询,位置地址位于普洱市思茅区昆磨高速
思茅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947位烈士为了思茅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幸福生活浴血奋战、壮烈牺牲。正是先烈们执着的追求,换来了思茅人民今天美满幸福的生活。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褒扬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思茅地委、行署、思茅市委、政府在思城驻军、原地下党边纵老同志及思茅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下,自1997年开始,历经三年,在距思城4公里处的望城坡修建了思茅革命烈士陵园。
思茅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是思茅市人民极为关心的一件大事,历届领导和人民代表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市委、政府把宣传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道德工程建设的大事来抓。1997——1998年两年被列为市委、政府需办理的实事之一,2000年成立了“思茅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两名副书记(市长)和市政协副主席、教委主任及市委、政协离休的老领导共5人任副主任。根据市委、政府“关于加快步伐建设思茅烈士陵园”的指示精神,市民政局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联系土地、林业等部门协商解决用地问题,1997年10月出资6万元征用望城坡公墓旁的十亩山地作为思茅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用地。为筹集烈士陵园工程建设启动资金,市委和政府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捐资8.63万元,省民政厅安排5万元,市财政安排12万元。
思茅革命烈士陵园规划建设包括踏步台阶、围栏、纪念塔、墓台、墓碑、挡墙、绿化带(内外两层)等,预算投资190余万元。1997年12月2 f3正式破土动工,完成地基平整土方量2万立方米。1998年在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集,投资近40余万元,完成了挡土墙、墓台、墓穴等工程建设。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和民政部的部署:“陵园规模不宜大,永久性建筑不宜过多”和进入陵园的烈士要“立得准、立得正确“的原则,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民政局及有关部门对革命烈士进行了登记、审核,报经地市两级组成的思茅革命烈士陵园领导小组审定,确定将思城散葬的58位革命烈士迁人陵园安葬,其余的烈士墓不再搬动,将所有烈士名字刻人烈士塔,本着既庄严隆重又简朴的原则,1998年12月11日,在四面环山、松柏苍翠的望城坡举行了有地、市党政机关、驻军部队、边纵、地下党老同志、大中专学校学生共计3000余人参加的“思茅市革命烈士陵园落成暨烈士迁葬仪式”,80余个单位向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各族各界人民和思城诗书画协会等敬献挽联、悼诗57首。1999年至今,为继续完善烈士陵园工程建设,市党史研究室和市民政局多方倡议,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建设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组织驻思部队官兵、机关干部、大中专学校学生义务投工投劳,平整地面,开挖植树坑,参与烈士陵园的绿化建设,到今年上半年,共组织驻思部队官兵1000多人次、机关干部700多人次、大中专学校学生1500多人次义务植树种草,栽种龙柏树、塔柏、龙柏球、南洋杉、花刺柏、洒金柏、榕树、青树、竹子等1000余棵,撒播核心树籽3公斤,铺种草坪面积1886平方米,填补坍塌土方900立方米,搬运石头15立方米。
目前,烈士陵园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已成为思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驻思部队的新兵入伍,首先要到烈士陵园义务劳动,请原地下党边纵老同志宣讲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激发广大官兵保卫、建设边疆的爱国热情;省、地、市属各类学校,“五四”、“六一”、清明节等,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碑,开展“烈士在我心中”、“我为中华添光彩”、地方党史知识竞赛和人党、入团、人少先队宣誓等系列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烈士不朽业绩,铭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学习,为国争光;“七一”建党节,烈士陵园已成为对党政机关广大党员十部进行党性党风教育的重要场所。1999年以来,先后到烈士陵园宣讲英烈事迹39场19800多人次。今年清明节和“七一”前夕,先后给地委党校、思茅师范学校的师生等763人和市委、市直机关党委组织的市级“三讲”教育对象、离退休老干部和机关党委下属10个总支、75个党支部、1221名党员、干部以及思茅镇所属办事处的党支部书记、受表彰的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共89人到烈士陵园举行“缅怀革命先烈,回顾党的战斗历程”的纪念活动,以英烈的生动事迹激励党员干部继承先烈的遗志,完成先烈未尽事业。
总之,思茅革命烈士陵园的建成,已成为激励思茅各族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同心同德,共创思茅美好明天的不朽丰碑。
陈祖武(1908—1928)
陈祖武,男,汉族,1908年生于思茅县思茅镇下二街,1922年在省立一中读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底成为秘密进步团体“青年努力会”的骨干成员。1925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12月共青团云南特支派陈祖武回到思普区,在普洱省立第四师范成立“青年努力社”,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为社员。1926年7月,陈祖武在会泽中学建立“青年努力会”,吸收蒋开榜等一批进步学生入会。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奉中共云南特支派遣再次回到思普一带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初,陈祖武在普洱发展共产党员,2月6日,昆明发生推翻唐继尧统治的军事政变,党组织安排陈祖武负责国民党(左派)昆明市党部的工作,被选为国民党昆明市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同时任中共昆明市党团书记兼任团市委组织委员。7月以后任昆明总工会秘书长。不久,陈祖武任中共东川支部书记。1928年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同年3月30日被害于昆明,时年20岁。
吕光(1914一1944)
吕光,原名陈炤,男,汉族,1914年生于思茅县复兴镇(现思茅镇)太平街。1935年在北平朝阳大学读书时,参加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和“南下扩大宣传团”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6年参加革命文艺团体“左联”,12月12日在抗日救国大示威时被捕,在狱中英勇不屈。出狱后,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他满怀爱国热情回国,在延安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学习,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任关中分校宣传科长,后任高级部第三、四队主任。1939年7月任华北联合大学组织科长、校党委委员。1942年9月任冀东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43年6月任中共冀热边特委宣传部副部长,同年71月兼《救国报社》社长。1944年10月17日,特委机关和报社陷入日寇独八旅团包围之中,这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大家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展开殊死搏斗。在杨家铺突围战中,吕光被敌人密集的子弹射中左肩,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他将党的文件全部焚毁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袁达生(1918—1941)
袁达生(后改名袁天慰),云南思茅县人,1918年生,民国21年(1932年)考入思茅中学读书。民国27年(1938年)到昆明深造。民国28年(1939年)他投笔从戎,以少尉副排长随云南军第五十八军出征抗日,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在战斗中英勇作战,晋升为中尉连长。民国30年(1941年),日军调集5个师团8万人的兵力进攻岳阳东南大云山地区,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他率一个排在大云山与敌人作战,被日寇重重包围,因弹尽粮绝全排壮烈牺牲。何宏年(1918—1949)
何宏年,男,汉族,1918年11月8日生于云南省石屏县一个开明知识分子家庭。1936年在云大附中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学生抗敌后援会”干事。1938年9月参加附中抗日救亡课外工作委员会,深入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云大附中主办革命墙报《号角》,同年秋在石屏钟秀女子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40年初以个旧《曙光日报》记者的身份开展工矿工作。1941年到石屏师范任教,组织“读书会”,为革命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1942年经地下党组织安排到《云南日报》社工作,先后任该报副刊《夜莺》的编辑和采访部主任。1947年4月被派到思普区景谷县益香、勐主开展统战工作,开辟工作据点。1948年6月后,先后任中共思普特支碧光中学分支部书记、勐主党支部组织委员、景(谷)澜(沧)六(顺)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2月8日任自卫军普光部队政委,2月9日在解放思茅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0岁。
许志(1932—1949.10)
许志,原名许买银,参加革命后外号“大尖刀”,女,汉族,1932年生于云南石屏县陶村乡菜家营村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云南民族解放先锋队”,1949年5月调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二纵队二期军政干校妇干班任中队长。1949年7月先后任思茅民工团二区队分队长和区队长,9月中旬民工团完成了倚象、普文两个乡的建政工作后,回到县城休整。同月下旬经民工团二区队区队长余活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初许志带领本区队人员进入南屏乡三家村建政,10月11日被叛匪抓捕,她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被叛匪连杀5刀未死推入思茅田坝心石屏河中,壮烈牺牲,时年18岁。